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
作者:何翩翩
是一本育兒的書
適合零歲到六歲的父母
有檢核表分別檢視兩歲至五歲應該可以生活自理的程度及推薦一些私房繪本
摘錄育兒重點:
滿2歲可以獨自入睡,滿4歲可以不用包尿布和自己洗澡。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培養孩子獨立,放手讓孩子走。
當孩子可以自己完成,而成人卻出於寵愛或缺乏耐心,一再出手剝奪他練習的機會時,就是一步步將孩子推往無能的路,不可不慎之。
愛一個孩子,不是只有尊重他而已,更應該教導他,讓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讓他知道世界並不是繞著他在運轉的。
不要把孩子愈養愈小,不要忘記你的孩子會長大,不要逼著孩子退化成小baby來滿足大人照顧人的需求,更不要習慣用疑問句(好不好?可不可以?要不要?)來為你說的每一句話做結。總是怕孩子生氣失控,沒辦法接住並處理孩子的情緒,只會使孩子生存在混沌不清的是非觀與道德觀中,所謂的「尊重」從來不會以這樣的形式存在。專家們說要多和孩子說「可以」,減少否定他們的機會,不代表我們就得卑微委屈自己去成全孩子所有的欲望,有時父母堅定的「不」,帶給孩子的才會是更確定的未來與更成熟的人生。
大小便訓練,通常最好的訓練時期是兩歲半左右。
沒有一個人喜歡失敗的感覺,重點應該是如何引導孩子面對並接受,而非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把她帶離現場,父母保護得了她一時,可保護不了她一世。
「隔離」最終目標是要引導孩子不靠外力(打罵、威脅、恐嚇)就學會「自律」,是希望在孩子情緒失控時協助他安靜下來,在杏仁核高漲時,啟動他前額葉的力量,做出理性的判斷。
所有的獎懲都只是過渡,我們應該努力的是激發孩子想要做對的動機與行為。
接受孩子的情緒,絕不等於認同他的行為,請記得情緒和行為必要分開處理,當孩子失控時,大人必須積極的處理,比如把他帶到比較空曠的場地,讓他慢慢冷靜下來,並注意他的安全,但絕不能默默認同他影響他人的舉動,讓他發洩情緒,不代表他可以為所欲為的干擾別人,這是基本的社會禮儀,爸媽們必須嚴格把關。
幫助孩子認清事實、接受失望,遠比保護他們,讓他們的心靈完全不受傷來得重要太多了,要相信孩子絕對有復原的能力,而我們就是他們最好的陪伴者。
兩歲以下的孩子,盡可能完全不要接觸電視,三歲以上一天最多半小時優質的節目,四歲以上不要超過一小時。
多和孩子聊聊別人的感覺,試著引導他換位思考,而不是用權威的方式去逼著孩子認錯道歉。當孩子學會如何修補自己的錯誤之後,下一步才是引導孩子誠心的說出對不起,這才是我們該教導孩子的道歉之道。
三歲起孩子會慢慢進入社交的敏感期,所以我們覺得三歲最適合入學的原因,不是要趕緊來學校學認知,而是要增加孩子人際的經驗、擴大她的生活圈;不過如果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已經有幫她安排穩定的社交環境、給予她足夠的大肌肉活動、鍛鍊她的生活自理能力,那我想她就算中班、大班再來上學,也沒問題。
比起英文,能夠幫助孩子與人溝通、表達自我,甚至建立認知發展的中文,才是這個階段更重要的。
運動能帶給孩子的,不只是身體強健,還能提高孩子的工作記憶、意志力鍛鍊、情緒管理、社會性互動、專注力,甚至是學業表現,統統都有顯著幫助。(作者的兩個兒子中班開始接觸足球,作者也把足球帶進幼兒園推廣9年。)
國中及國中之前的孩童,運動的基本量是「每天一小時」,且是中強度以上的運動。
孩子需要的從來就不是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是主要照顧者的愛與陪伴,他們可以從自己獨立完成中得到大人無法給予的滿足感、成就感與自信心。
孩子需要學習,當別人對自己說「不」時該如何應對。除了了解孩子的感受之外,幫助孩子找出原因才是重點。當然也有可能在努力過後仍被為難,那孩子也要學習放下,找尋別的天空,畢竟就算是大人,也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們。
孩子因故受傷,我們當然可以為孩子感到不平,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帶領孩子了解原因及學習如何保護自己,而非總是讓孩子扮演弱者來博取同情,然後習慣讓大人幫他出頭。(可以同理孩子,但絕不要同情孩子。)
留言列表